手抄报,是指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是报纸的原形,又称手抄新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健康手抄报素材【汇编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除了关注身体健康外,很多专家、媒体也在不断强调让人们注意心理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呢?
简单来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没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包含主观上的幸福感、有自我效能感、有自主性、能实现自己智力和情感上的潜能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事件,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打破了人们原先的良好的生活适应的状态,心理健康面临挑战。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心理健不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理健不健康呢?可以参考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判断。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
1.认知健康,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情绪反应与刺激相适应;
3.人格健康,人格结构完整统一,悦纳自我;
4.社会功能健全,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热爱生活;
5.具有较好的心理调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三、新冠肺炎疫情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较易产生应激反应,表现出以下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问题:常见的情绪问题有焦虑、恐惧、抑郁、绝望、愤怒等,并且情绪相比于平常有更大的波动。
2.认知问题:常见的认知问题有自我价值感降低、注意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生活缺乏控制感、无助等。
3.行为问题:常见的行为问题有逃避、产生退化和依赖、敌对与攻击、熬夜酗酒、失眠等。
4.社会心理问题:常见的社会心理问题表现为对患病人员或疑似患病人员的歧视、偏见等。
5.家庭问题:常见的家庭问题有与家庭成员闹矛盾,家庭人际关系紧张等。
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感觉自己做事情难以集中精力,别人提到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信息我就有点害怕,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人们口中常说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精神病有什么区别?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的,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
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认知、情绪健康,人格结构完整统一,悦纳自我,社会功能健全,具有较好的心理调适、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
2、心理问题:介于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状态。心理问题根据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又可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例如此次新冠疫情等)或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持续时间短,不会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通常能够自行调整。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出现了某些异常,这些异常对其产生了比较大的困扰,但是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只有表现为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的时候才能被认为是心理疾病。某种程度上,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只是程度上的区别。
3、精神疾病:也可称作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神经症主要指的是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并且具有强烈的就医欲望。精神病则通常没有明显诱因,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例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患者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不会自愿去就医。人格障碍则是那些明显偏离了个体文化背景预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会做出明显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心理上的不适都称作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时才考虑是精神疾病。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算是一次比较大的生活应激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往往是暂时的,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通常能够自行调节或在疫情结束后消失。当然,如果感觉到疫情带来的心理不适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困扰,难以自行调整,就需要考虑向专业人士求助了。
五、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该如何规避那些不利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综合来看,心理异常是由遗传的、生理的、发展的、情绪的、认知的、社会及社会影响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心理健康与遗传因素有关,许多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智力障碍、老年痴呆、抑郁等心理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抑郁症患者家庭成员的发病危险为9%,高于基线水平。
2、生理因素:心理健康与生理因素有关,例如,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与特定脑部的病变或损伤有关,例如海马损伤会表现为记忆的损伤;还有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与特定的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有关,例如,5-羟色胺的活动水平低会减少抑制,导致冲动、易激惹、暴饮暴食等;长期的慢性疾病还会损害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抑郁、甚至自杀。
3、发展因素:心理健康还与个体早期及成长的环境有关,例如早期的创伤经历、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个体的教育水平等等。
4、情绪因素:通常而言,消极波动的情绪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稳定积极的情绪会有益于身心健康。
5、认知因素:人们的认知之间会相互影响,如果多个认知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容易产生消极的感受。如果这种矛盾和冲突越强烈,人们就有更大的意愿和需要去消除这种冲突,如果长时间不能消除,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6、社会因素:人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例如,此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是一个社会因素,会引发人们的恐慌、焦虑等消极的情绪。
可以看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多,因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除了要待在家做好防护外,也需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作息规律,确保有好的身体,避免一些不利的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外,我们还可以给自己建立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目标,不要无所事事,多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积极面,学会合理的情绪或认知调节的方法,积极利用好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等等。在本书后面的部分,将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详细告诉大家如何防护和应对。
六、大家都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维护好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心理健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心理健康对个体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心理健康影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疾病风险及死亡率相关,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有助于疾病恢复。
2、心理健康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会受到人们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是人们高效学习和工作的保障。
3、心理健康影响家庭关系: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亲密关系、家庭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亲密关系或家庭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接纳、分享、共情、分享,更易在关系中获得安全感。
4、心理健康影响社会功能:心理障碍的人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心理健康的人则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热爱生活。
5、心理健康影响个人成就:长期来看,心理健康和个人成就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有更多的个人情绪情感和社会支持的资源,能积极应对消极事件的影响,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工作,更易获得较高的个人成就。
一、什么是健康
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这里指的仅仅是身体(包括各种脏器)没有病而对心理或精神的健康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因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里健康的概念就包含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两个方面,而在后者中还包含着良好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疾病最怕讳疾忌医
据悉,现实生活中,得了心理疾病的人很多都很自卑,不敢大方就诊,怕别人是神经病、魑线。有些因抑郁症住院的病人,要求出院的诊断写“神经衰弱”这个人人都可以接受的疾病,其中原因,除了怕别人带有色眼镜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报销,单位会说你是思想问题。
这与人们对心理疾病带有偏见有关,对得了心理疾病的人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三、抑郁症
抑郁症的具体表现:
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头痛、背痛等各种躯体疼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失眠、早醒
引起抑郁症的原因:
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家庭婚姻问题等
中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饮酒用药成瘾
抑郁症的治疗:
目前治疗抑郁症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战胜抑郁的最有效的方法。
四、焦虑症
焦虑症分为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
慢性焦虑症——又称广泛性焦虑症。无明确原因下对现实问题过分担心烦恼,将百分之一可能发生的事当成百分发生。
常见症状有心悸、失眠、疲乏、神经过敏、胸闷、气急、烦躁。
急性焦虑症——也叫惊恐发作。在无诱因或有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病,感到莫名其妙的惊恐、心慌、出汗、面色苍白、心脏剧烈跳动、呼吸困难。
发作时间短,一般为5—20分钟,就可自行缓解患者一切恢复如常。但可突然发作,有些人担心不知何时会发作,不敢一个人在家及外出。
焦虑症的治疗:与抑郁症一样,要双管齐下: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五、疑病症
疑病症是患者对自身的健康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固有的成见。
患者的性格特征是: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对自身的健康情况特别关心,要求十全十美,好反复思索。
疑病症的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缺陷有一定的关系。错误的传统观念,既往的经历,如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以及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对疑病观念的形成都可产生不良的影响。
疑病症的治疗:在排除躯体疾病,诊断确定之后,应停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在此基础上,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战胜疑病症的最好方法。
六、失眠
失眠分入睡困难,或浅睡多梦,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伴有心烦、畏光、怕声,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有:
引起失眠最常见的原因是心理疾病,也就是说失眠是心理疾病最普遍的症状,比如焦虑时常难以入睡,抑郁则容易早醒。
某些食物如咖啡和茶;某些减肥药、降压药(如:利血平)、消炎止痛药。
太冷或太热、噪音等。
失眠的治疗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抑郁症引起的抗抑郁治疗,焦虑症的抗焦虑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1.健康科普,与孩子一起学习防疫知识。
相信科学和医院权威的信息与知识,不信谣、不传谣。理性接纳事实,既不盲目自信,也不焦虑恐慌。疫情期间,也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卫生习惯的好机会。新型冠状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勤洗手、多消毒、戴口罩,预防病毒传染。同时,配合学校防疫工作的进行,按时申报健康情况。
2.以身作则,做好自我管理。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模仿家长的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情绪调适上,家长都需要做好榜样,保持理性,积极应对,规律生活,给孩子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行为习惯上,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做“手机的奴隶”。均衡饮食,给自己和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餐食,彻底煮熟所有食物。
在情绪调适上,需要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尝试用正向的思维去思考,让生活充满正能量,也给孩子带来温暖与信心。
3.关心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变长,不仅需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可以每天晚上抽出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这段时间的感受和困惑,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
在空闲时间,可以陪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活动,给孩子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例如一起阅读、下棋、观看优秀影视作品等。需要注意的是,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难免会产生更多摩擦,要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耐心教育。
一、疫情期间心理干预的一般原则
在严重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开展心理干预服务,保护心理健康,是危机紧急救援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心理救助服务的基本策略是:建立和改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家庭和生活稳定,重点关注经历特殊心理压力的群体。缓解过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为严重心理创伤者提供专业服务等。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措施
●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重建社区支持和服务体系。
●通过线上线下咨询和沟通服务,帮助人们适应和缓解疾病及分离等因素造成的痛苦感受和压力。
●及时发现和识别严重心理创伤人员,帮助他们获得心理专业服务和支持。
●指导社区居民为其家庭成员中结束检疫隔离的康复患者、密切接触者、一线救援等回归社区的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关怀,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防控工作,在实践中树立信心,疏解心理压力。
●利用社区的各种渠道,向居民传播有关疫情等突发事件的正确信息、防控进展、防护知识,消除恐慌,稳定情绪,在疫情防控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恢复日常活动。
疫情情况复杂,变化快,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场所,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危机救援服务,包括:住院的重病患者,被隔离治疗的轻症患者,一线救援的工作人员,接受检疫和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封闭小区宅家的居民,面临感染风险的疫情高发区的居民,甚至面临疫情扩散风险的非疫区的普通居民等。
他们都可能因为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后续事件等造成心理压力,需要寻求心理救助或心理疏导。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分布在不同的场所,因此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理救助服务,包括定点医疗机构、检疫隔离场所、工作单位、居住社区等。
医疗机构中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面临着最大的风险,心理压力和创伤更为严重,心理救援人员必须融入医疗救护团队中开展工作。鉴于服务对象工作环境、专业技术以及自身防护的特殊性,所有承担和参与医疗机构等特殊场合的心理危机救援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符合要求才能从事救援工作。
二、疫情期间的社区心理干预服务
社区心理干预是指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在心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服务。社区心理干预服务是疫情等突发事件中,个体和群体心理危机处理的重要策略和领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预防心理创伤、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创伤康复、稳定社会秩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区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居民获得安全感,与他人重建关系,恢复平静和希望,获得社会和情感支持,重新树立自助的信心和能力。
社区心理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提供关怀和支持。
●评估需求和关注。
●协助居民获得基本需求(例如食物、水和信息)。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心理反应和创伤。
●安慰和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恢复平静。
●帮助受助者获得信息、服务和社会支持,重建自信和自理能力。
●保护受助者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社区心理干预服务的对象是那些近期因严重疫情而遭受重大心理创伤的人,包括儿童和成人。然而,并不是每个遭受危机事件的人都需要和愿意接受心理帮助,不要强行帮助那些不愿意接受帮助的人,而应使自己随时准备好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