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4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来源:习惯养成    点击:   
字号: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篇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也就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键。

  二、建设良好班级,营造学习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说明早在古代我们的祖辈就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其中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班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础,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条件。

  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习惯

  有人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比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会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并在教室里设图书角、阅读天地等,为孩子们课内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可以发动学生捐赠,定期进行更换。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教师不应追求分数、工作繁忙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数的压力,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昂首阔步。为他们展开梨花盛开的前路,采摘硕果的未来还会遥远吗?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篇2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所有的教育都归因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他们自己的幸福往往归因于他们自己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个人来说,一个好习惯可以让你终身受益。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行为习惯上有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还没有形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教育工作者概述丰富的内容。因此,一年级是培养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合作,学会成为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年级学生的习惯涉及到各个方面。例如:照顾校园环境卫生,不要在公共场所乱扔水果和纸屑,不要在墙上、桌面上乱涂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子和凳子的清洁,经常洗澡、换衣服、理发、剪指甲、早晚刷牙以保护眼睛…这么多的应该和不应该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教育,这往往会让入学的小学生不知所措。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保护环境卫生。然而,仍然有一些学生无法改变。这是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卫生。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定期、耐心地教育和培养他们。但仅仅依靠平时的说话是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有意识。人们常说学生有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为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形象、言语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应该先做他们要求的事。因此,平时我更注重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不断教育学生。比如学生个人卫生中有一个:勤洗手、剪手

  甲”。平时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到,我自己也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又比如:当地上有纸时,我会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就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如地上有纸屑时,会有学生去打扫干净等。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久而久之,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两三天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时时讲、天天讲,做到百讲不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教师要家长也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没有父母的督责,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我们要做到反复抓,长期不懈的抓,坚持示范诱导,抓好起始训练,坚持用一颗爱心,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包容他们的不足,在反复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并与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坚持把学生的养成教育抓好,让学生将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篇3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明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及时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下面我想谈谈从“秃头论证”与“谷堆论证”两个理论得到的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一、防微杜渐——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古希腊诡辩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秃头论证”理论,它包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样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经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将引发事物质的变化。要想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首先要防止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秃头论证”理论告诉我们,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要防微杜渐,从“早”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即从第一根头发的脱落抓起。例如,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偶然进了一次网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次,第三次,……开始可能只是上网玩游戏,后来可能就会上黄色网站。随着进网吧次数的增加,上网内容的丰富,他就可能成瘾而沉湎于网吧不能自拔。这样,轻者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因为上网吧要用钱,如果手头没有钱,就会想法弄钱,或偷或抢。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不良行为的苗头,见微知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帮扶教育,立即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防止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其健康茁壮成长。

  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又一个寓言故事“小虫与大船”,就因为造船工人造船时用上了一块带有蛀孔的木板,几年后,蛀孔越来越多。最后在风浪中,船沉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事不小,小事能坏大事。例如,一个学生上课迟到本来是小事,但是很可能因为迟到没听懂这节课老师讲的第一个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又是学习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基础,因而整节课没学会。因为这节课没学会,以后的内容就学不会了,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教室里坐不住,经常逃学,养成逃学的坏习惯,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走上了违反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小事酿成大事,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与“秃头论证”理论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谷堆论证”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不能;再加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还不能;但一直坚持下去,谷堆形成了;而这在开始是被否定的。这个理论与“秃头论证”理论一样,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0岁至12岁(幼儿园和小学)。学生在此期间如果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初中、高中再要想养成就很困难了。学生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是一张白纸,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期。所以,小学教育要紧紧抓住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做人、做事、健体、热爱学习等诸多良好行为习惯,为以后创造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德国天才儿童卡尔·威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证:卡尔·威特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他一生下来并未显示出“天才”的特质,相反,在婴儿时期反应较为迟钝,似乎有点痴呆。经过其父母的悉心教育培训,让他养成了阅读、自学、自觉等良好习惯,终于成为著名的天才儿童,并在多个学术领域成为权威性的代表。

  与此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训练幼儿自己吃饭、穿衣、洗手、洗脸、整理床铺等自理习惯,训练幼儿、小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雷打不动,直到自觉执行为止。心理学上讲“知情意行”,知就是认识,行就是行为。一个人的品德自始至终都会从行为中自觉的表现出来。行为主要来自个人的认识。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被动的,即不自觉的,往往要别人不断教导,严加约束;第二层面是主动的即可以自觉的去执行;第三层面就是达到自动化的境界。如幼儿一旦经过多次地反复练习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刷牙后,老师父母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会做好,这就叫做从小养成自理的好习惯了。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告诉学生凡事要从细节入手,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出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572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以及对我工作的肯定。身为一名年轻教师,自知自己各个方面做的都不够好,有许多地方都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老师谅解。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可见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证明好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讲卫生、懂礼貌、守规矩”等等,许多好习惯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让孩子们有个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更要保持家与校的同步,如果坚持做下来一年后就会有明显的成效,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就成了孩子们的财富。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了翅膀,它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定的基石。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行为惯最关键的时期,控制和把握好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作为教师,不仅是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

  一、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的习惯。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我们要善于加以启发诱导,教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慢慢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孩子们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可是到了班集体就不一样了,所有的事情都要一起做,但是又不会做,那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老师去教。就拿最简单的值日来说。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教育孩子们爱护它,就像爱护自己家一样爱护班级及学校环境卫生。大家都知道打扫卫生对于一个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家里很多事都是由有家长代劳的,家长不舍得让他们做任何事情。他们什么都不会,什么也做不好。有的低年级老师怕他们做不好就会选择帮助孩子们去做,从不让孩子们打扫卫生。可是我不这样做。当我拿到新生名单那一刻起我便会像幼儿园老师了解新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情况。入学第一天我就会根据孩子们的身高,男女比例,把孩子们分成五组,排成值日表,并根据之前对孩子们的初步了解,临时安排一个值日组长。然后每天手把手教孩子们干活,给孩子们明确分工,每一样活都亲自做示范。刚开始真的特别辛苦,我要一个一个孩子的教,一样活一样活的教,周一到周五,一共五天,每天都重复着教每一组的孩子。就这样,一周下来,孩子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周开始我跟着他们监督他们干活,一个一个的看,做不明白我就再教。一年级孩子们小,刚开始值日都记不住自己是第几组的,几乎每天都要我提醒,拿名单点名。直到一个月下来孩子们差不多可以独立值日了。每天中午吃完饭,他们都会特别有规律的送餐盘,打扫卫生。直到现在,短短两个月,中午盛饭,送餐盘,打扫卫生都不用我再去指挥了,孩子们也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真的是给老师也减轻了很多负担,不用每天絮絮叨叨的嘟囔孩子们,班级规规矩矩的自己看着也舒服。我想:通过自主值日这样一件小事,是可以逐渐培养出孩子们讲卫生的好习惯的。

  二、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及鼓励。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者是鼓励,他们都会很高兴,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上课经常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鼓励,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特别高。对于一些有进步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度的鼓励,有时一句“你的进步真大”“你很会动脑筋,真棒!”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热情。每次我表扬一个孩子都会留意他的表情神态,感觉他特别自豪,听课状态也更加好了。其他孩子看到他得到了表扬,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孩子们都很努力的表现自己。这样全班的听课状态就都非常的好,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高。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三、利用口令带动孩子们学习状态

  低年级孩子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会采取一些小口令调动孩子们的听课状态,比如:老师说“一、二、三”孩子们说“快坐好”,这时孩子们就会主动坐好。我说“小手”孩子们说“背后”等等。一旦发现孩子们状态不好,马上说口令,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当然,这个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年级的学生会觉得很幼稚,自然也就没有效果了。

  四、培养好习惯要从细节做起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课堂上学生的听讲表现,包括坐姿要端正、精神状态要饱满、回答问题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同样,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所以,学校和家长,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早睡早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专心听课,认真作业,礼貌待人等,并从细节抓起。比如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那么在孩子们写字时就要有严格的要求: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能中途而废,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每次在孩子们写字时只要发现有坐姿不对的,我马上就说“头”,孩子们说“正”并且马上把头摆正。我说“眼离书本”孩子们马上接“一尺远”。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大部分孩子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由于刚入学学生学习起点不同,预习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方法,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同时要想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好,课后还要及时复习,因为人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并且,我会每天坚持检查家庭作业,只要是我留的作业,我必须要检查,否则就会有孩子偷懒不写,时间长,自然养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六、创造机会,让学生持之以恒练好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学习要求,这仅是训练的开始,还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反复提醒小学生,(1)暗示法,上课时见学生搞小动作就多看看他几眼或者拍一拍手等,提醒他的注意力。(2)稍停法,见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时候,你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课,沉默那么一分钟,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我一直都是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孩子有小动作,不听讲,我马上停止讲课,直到所有的孩子都瞪着大眼睛看着我时我再继续,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果。(3)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点一点学生的名字,给他提个醒。有时也可以让同桌互相提醒。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七、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低年级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老师一言一行学生都喜欢模仿,所以教师的言行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做什么事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去接受你的行为习惯。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它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如发现地上有脏物,教师要最先弯腰去捡,有的孩子们看到了会像老师学习抢着去捡。这种看似无声而胜有声的示范行动,就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小经验,其实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由于自己年轻,经验不足,如果有说的不对地方,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